為全面了解民營企業的經營狀況,科學分析民營企業的特點趨勢,著力解決阻礙民營經濟發展的困難和問題,巴中市通江縣工商聯與相關部門開展了民營經濟發展狀況調查,對諾水河、涪陽、民勝等片區不同規模和類型的民營企業進行了實地走訪。根據走訪情況,現就民營經濟發展現狀、存在問題、思考與建議提出一孔之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全縣民營經濟實現了快速健康發展。據統計,到2016年底,全縣民營經濟組織注冊總數達17000余戶,其中,私營企業1800多個,專業合作社800個,個體工商戶14500多戶,從業人員近20萬人,實現稅收 37000余萬元。民營經濟已占據縣域經濟的“半壁河山”,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地方稅收的主來源、就業增收的主渠道、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在產業發展、脫貧攻堅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次調研活動采取實地了解、問卷調查、組織座談等形式,對12個鄉鎮23個經濟實體進行了調查。
(一)企業分類
1.按性質分:有限公司9個,占比39.1%;專業合作社12個,占比52.2%;個體工商戶2個,占比8.7%。
2.按行業分:農業企業18個,占比78.3%,其中專業合作社17個,占比73.9%;非農企業5個,占比21.7%,其中礦產開發企業1個,服務類企業4個。
3.按規模分:全縣民營經濟還處在發展起步階段,從調查的23個實體看,規模以下企業22個,規模以上企業1個。其中營業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2個,占比8.7%,100萬元以上的6個,占比26.1%,100萬元以下的15個,占比65.2%。
(二)特點與趨勢
1.農業企業占比較高。由于我縣屬農業大縣,在民營經濟發展上主要以農業企業為主,種植、養殖企業17個,農產品銷售企業1個,非農企業5個,涉及石材加工、旅游開發、餐飲酒店、民營醫療機構、電子商務等方面。
2.專合組織發展較快。在調查的農業企業中,17個屬于專業合作社,主要集中在以葡萄、藥材為主的種植和以生豬、黃牛、肉兔、藍鯊為主的養殖及以銀耳栽培為主的食用菌行業,專業合作社以種養為基礎,帶動發展鄉村旅游和康養產業,大部分采取“龍頭企業+專合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在收入分配上,鷹歌葡萄莊園、方山鄉村旅游公司創新了“土地流轉+農民入社+勞務返包+按股分紅”的方式,犁夫生態牧業公司探索了“五統五包”的方式,實現了企業與農戶共贏的局面。
3.新興產業正在興起。針對通江的銀耳、香菇、豆豉等土特產品,企業在發展時沖破傳統觀念,建立電子商務,開展網上銷售。如鷹歌葡萄莊園、方山鄉村旅游有限公司設立了農村電商服務平臺,個體工商戶廖浩林于2011年在鄉鎮首家建立快遞服務網點,還在淘寶上注冊了網店,將銀耳、香菇等土特產品銷售到了省內外。
4.年輕人創業正在形成。在調查的23個實體中,創業人員年齡在40歲以下的有16個,占比69.5%,其中佳源生態農業合作社的李昱宏在外務工學習到養殖技術后回鄉創業,剛剛30歲;宏偉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李偉還不到30歲,通過培訓取得了新型職業農民證書資格。
二、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融資困難。在調研中,企業反映資金瓶頸非常強烈,突出表現為“融資難”。一是融資渠道窄,大部分靠自己東拼西湊,少數依賴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二是融資門檻高,國有商業銀行貸款條件偏高,民營企業貸款大部分集中在農村信用社。三是融資擔保難,大部分農業企業反映,土地流轉由于權屬問題資產抵押難,不能為企業提供擔保。
(二)企業人才匱乏。在調研中發現,企業人才培養儲備與經濟快速發展不相匹配的問題十分凸顯。一是觀念落后,思想保守。當前一些民營企業負責人存在“小富即安”“小成即滿”的思想,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氣魄,創新意識不強,轉型升級慢,依然維持在低水平發展狀態。二是管理粗放,人才短缺。大部分存在資本結構“家族化”、管理制度“家長化”,經營決策“個人化”,沒有長遠的人才引進、培養、儲備計劃,缺乏懂技術善經管的中高級人才。在調查的23個實體中,大專以上從業人員16人,每個實體平均不到1人,中級以上職稱23人,每個實體平均也僅僅1人。三是用工難,勞動力不足。當前絕大部分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在家中的大部分是老弱病婦,企業“招工難”問題突出。
(三)品牌意識淡薄。對于調研的諾水河片區有聞名全國的溶洞資源,涪陽片區有得天獨厚的銀耳資源,通江素有“溶洞之鄉”“銀耳之鄉”也由此得名。然而,在與相關溶洞和銀耳的民營企業座談中了解到,企業的品牌意識缺乏,不注重品牌的創建和保護,如在溶洞方面,有中峰洞,有獅子洞,有宋江動……被笑稱為“三十六洞主”;在銀耳方面,有稱陳河銀耳,有稱涪陽銀耳,有稱通江銀耳,各自為陣。民營企業如何強化品牌意識,做好品牌宣傳,將品牌轉化為資源和資本,心中無想法。
(四)發展環境有待優化。在調研中一些企業反映,通江縣近年來雖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服務環境有了明顯改善,但一些單位和行業思想還不夠解放,服務意識還不夠強。主要表現在,一是政策享受不平等,雖對民營企業實施“非禁即入”,但操作中不免存在準入限制,民營企業難以享受到同等優惠政策。二是懶政問題依然存在,一些部門擔心做多錯多擔責多,遇到問題能推則推,能拖則拖,導致辦事效率低下。三是基礎設施不配套,產業發展上的道路交通、水利灌溉、生產用電、網絡通信等保障要素不匹配,企業發展缺乏后勁。四是政府誠信有待加強,為招商引資和脫貧攻堅,一些地方承諾事項無法兌現,影響了企業投資的積極性。
三、建議與思考
(一)努力拓展融資渠道。一要拓寬融資范圍。通過引導國有商業銀行,支持農村信用社,創新發展私募基金等形式,多層面向民營企業提供融資。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打破民營企業家族式、家庭化融資模式,積極發展股份制,通過債轉股等形式,規范企業民間借貸,合法吸納社會閑散資金,這樣既能解決企業資金短缺發展難的問題,又能化解企業融資引發的社會矛盾,做到兩全其美,一石二鳥。二要創新擔保形式。探索由“政府提供風險補償金+企業繳納互助擔保金”組成的互助貸款風險補償擔?;?,組建擔保平臺公司,結合企業固定資產評估、流動資金評估、信譽評估等形式為企業提供擔保。三要強化信用體系建設。規范企業內控制度,完善企業財務管理,加強企業征信建設,增強企業誠信意識,提升企業誠信度。
(二)合力加強人才建設。一是加強技術培訓。一方面,企業要組織員工開展技能培訓,對技術性較強的崗位,采取“一帶一”的方式,進行一對一的培訓,手把手的演練,對關鍵崗位通過送出去學習,提升員工個人素質。另一方面,政府要將經濟專家或知名企業家請進來,對企業管理人員,特別是中高級管理人員開展面對面授課,更新經營理念,提升管理層綜合素質。二是加強人才引進。企業發展的一些技術性人才和中高級管理人員,很難短期培養出來,需要通過公開招聘引進,政府可以對民營企業引進的高層次管理人員提供保障性住房、安家補助等優惠措施,或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企業掛職鍛煉。三是加強人才儲備。政府和企業要積極與高校合作,針對企業發展的緊俏人才,建立儲備人才庫,量身定做培訓計劃,通過用事業引進來,用感情和待遇留下來。
(三)著力塑品牌育產業。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綠色耳鄉·紅色通江”的發展定位,一是在“綠”字上做文章,圍繞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創建活動,堅持政府主導、部門主責、企業主體,突出抓好以“通江銀耳”“青浴黑豬”“羅村茶葉”和“空山核桃”等為代表的通江特色品牌。堅持走“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路子,做大做強以“巴山牧業”“山霸王”“羅村茶業”等為代表的優秀民營企業。二是在“紅”字上下功夫,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規格定位、高層次開發的發展思路,深度挖掘王坪烈士陵園和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這道靚麗的“紅色旅游”風景線,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重要基地這張特色牌。三是堅持“綠”“紅”結合,文旅相融,連片綜合開發諾水河溶洞-臨江麗峽-兩河口紅軍入川紀念廣場-空山戰役遺址等景區資源,把綠色生態和紅色文化緊密融合,努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資本優勢,釋放資源紅利。
(四)全力優化發展環境。一是健全組織機構。成立民營經濟發展領導小組,由縣民營辦牽頭,會同市場監督管理、稅務、金融等相關部門,適時召開融資洽談會、項目推介會、信貸供需對接會等,及時協調解決有關問題。二是建立負面清單。堅持“非禁即入”原則,制定負面清單,梳理和兌現扶助政策,定期開展督查督辦,讓民營企業順暢進入市場,公平參與競爭。三是優化服務環境。加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優化行政審批程序,建立協調機制和信息共享平臺,促進部門之間數據互聯互通,推行“串聯+并聯”的快捷審批方式,構建“一站式辦理、一次性告知、一條龍服務”的審批流程,把能放的放下去,能簡的簡到位。完善行政審批監督機制,強化審批的效能監察和過失問責,嚴肅查處行政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行為。